
今年6月,浙江“中本一体化”项目将迎来首批本科毕业生。这项被称作“3+4”的7年一体化中本贯通培养试点探索,也将交出一份人才培养的完整“成绩单”。
2018年,浙江决定在8所本科院校和15所中职学校启动“中本一体化”人才培养试点,首批共面向全省招收590名初中毕业生。此后几年,参与院校和招生计划数稳慎增加。到2024年,已经有26所本科院校和77所中职学校参与试点,招生计划数也达到了3185人。
虽然是本科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共同“答卷”,但本科院校既是“牵头者”又是“交卷人”,从一开始便被寄予更多厚望。经过7年探索实践,“中本一体化”有没有落到实处?人才培养是脱节还是衔接?“3+4”有没有大于7?……带着这些问题,记者近日走访了多所试点院校,寻找答案。
打破职教学历“天花板”——补上本科教育重要一环
……
在采访中,记者分别从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和浙江科技大学教师口中听到了“李炫志”这个名字。李炫志是两校“3+4”联合培养的首届学生,目前正在一家上市公司担任电气工程师。他所在的浙科大2021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(中本)1班已经有超七成学生顺利升学或就业。
“上手快,能解决复杂问题,综合实践能力比较强。”李炫志认为,“中本班”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或许在中职阶段就已经埋下伏笔,“大一时并不明显,大二进入专业课学习后,尤其是开始接触各类竞赛后,我们的优势会慢慢显现出来”。
……
长周期培养何以见“长”——推进中本培养实质贯通
根据试点要求,本科院校要承担起牵头和统筹的重任,着力推进中本有效衔接、实质贯通。但对于首批参与试点的本科院校来说,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,不得不“摸着石头过河”。
与4所中职学校合作招生160人,几乎占到当年试点招生总数近1/3,浙科大肩上的担子是最重的。为此,学校要求相关试点专业的教师尽早介入中职3年的培养,将始业教育前移,并会同中职学校、行业企业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方案,明确教学计划、课程选择、师资安排、实践实习、考试评价、质量监控等具体要求,加强阶段衔接。本以为安排已颇为周密,但学生们进入本科阶段后首场期末考试的成绩并不理想,部分难度较大课程的不及格率较同专业普招学生明显偏高。
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浙科大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亲自带队,一次次调研、开会、论证,不少教师也围绕“中本一体化”进行了大量教研活动,明确了“中本班”学生与普招学生培养要有区分度,以及中职阶段文化课授课要求,调整培养计划、修订课程大纲、完善评价标准。围绕一体化培养需要,浙科大联合合作的中职学校,布局了一体化教材编写推进工作,已立项《中本一体化物理教程》《新起点大学实用英语(中本贯通)》等7本校级中本新形态教材。“有了统一衔接的教材,学生学习更加系统,很好地解决了重复授课问题,学习进度也能更好地把握。”浙科大教务处教育管理与合作办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林丽说,如今“中本班”学生不及格率逐年降低,已基本与普招学生持平。
……
如何实现“3+4>7”——走好“技能+学历”双优势之路
随着“中本一体化”探索不断走深走实,近两年选择报考这一项目的初中毕业生越来越多,致使录取分数线水涨船高,部分热门学校和专业甚至超过了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。“‘中本班’学生是职校生源中的佼佼者,我们一定要秉持着把这些学生培养得更好的理念来推进这项工作。”林丽介绍,随着本科阶段专业课的深入,“中本班”学生的优势渐渐显露出来,参加竞赛、进实验室的积极性特别高,在一定程度上也带动了其他学生。例如自动化中本专业的彭子毓、冯家辉,就和3名普招学生组队,以领先第二名接近15秒的优势,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勇夺全国总决赛讯飞创意组一等奖。
……